Page 52 - 2018-12
P. 52
橡塑技术与装备(塑料) CHINA RUBBER/PLASTICS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(PLASTICS)
2.1.2 溶剂水含量的改变对水凝胶各项实验 单体和引发剂浓度足够稀,体系反应放热量小于散热
结果的影响 量,便不能产生聚合波。从上述的分析中,可以看出
水在反应体系中是一种稀释剂,因此水量越多, 研究反应体系中水量的变化对聚合波性质和前端聚合
单体、引发剂的浓度越小,聚合反应放热量越小 ;水 产物的性能的影响极为重要。我们将稀释剂浓度变化
本身没有反应活性,在前端聚合过程中相当于散热器, 参数和研究结果列于表 4 中。
水量越多,则散热量越大。当加水量大到一定程度,
表 4 改变水量(初温为 21℃)
-1
-1
-1
AM/g 去离子水 /mL APS/g MBA/g PVP/g V(mm . min ) 反应终温 /℃ 密度 /(g . mL ) 吸水率 Q/(1g . g ) 吸盐水率 Q/(1g . g )
-1
8 16 0.25 0.01 2 5.7 69 0.83 756 83
8 18 0.25 0.01 2 4.7 65 0.84 690 76
8 19 0.25 0.01 2 3.4 60 0.85 432 48
8 20 0.25 0.01 2 2.1 56 0.86 402 44
(1)波速和波温的特征 要是因为 :多孔水凝胶的孔壁随稀释剂浓度的增加逐
表 4 的实验结果显示 :反应体系中稀释剂水浓度 渐变厚,单位面积上孔洞的个数减少,块密度增大。
对波速和波温的影响极大。当水的含量由 16 mL 增 2.1.3 引发剂 APS 的改变量对水凝胶的影响
加到 20 mL 时,波速由 5.7 mm/min 快速下降到 2.1 前端聚合属于自由基加成聚合反应,在自由基聚
mm/min,即水用量提高 1/4,波速降低了一半多 ;聚 合的三步机制中,引发剂分解阶段的反应活化能最大,
合波温度则由 69℃降低到 56℃。这主要是因为 :随 对聚合波能否产生及可否自蔓延具有决定性影响,而
水量的增加,单体浓度降低,则聚合反应的速率必然 聚合波的蔓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聚合产物的结构和性
降低;水量越多,则散热量越大,体系热量也随之降低。 能具有决定作用,因此,研究引发剂浓度对聚合波和
上述两个因素又进一步使聚合波温度也相应的降低。 产物性能的影响有重要意义。前端聚合体系引发剂浓
(2)吸水率的特征 度系列研究的反应参数列于表 5 中,实验结果一并列
表 4 的实验结果显示 :在所研究的范围内,随稀 于表中。
释剂浓度增大,水凝胶的吸水率性能逐渐下降。这主
表 5 改变引发剂 APS 量(初温为 21℃)
-1
-1
-1
AM/ml 去离子水 /mL APS/g MBA/g PVP/g V(mm . min ) 反应终温 /℃ 密度 /(g . mL ) 吸水率 Q/(1g . g ) 吸盐水率 Q/(1g.g-1)
8 16 0.23 0.01 2 5.0 67 0.99 700 77
8 16 0.25 0.01 2 5.7 69 0.96 756 83
8 16 0.26 0.01 2 6.3 72 0.88 730 80
8 16 0.27 0.01 2 6.8 74 0.82 695 76
(1)波速和波温的特征 度较慢,体系中未反应完全可溶性部分增多,自交联
表 5 显示,引发剂的用量对聚合物反应速率有显 程度小,从而降低了吸水能力 ;当引发剂用量过大时,
著的影响,聚合波蔓延速度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逐 反应速度太快,导致交联度增加,即减小了网络容积,
渐增大,波温也随之升高。这是因为 :随着引发剂浓 使产物能够容纳的水量减少 ;若聚合速度过快,体系
度的增加,体系产生更多的活性自由基,单体的聚合 黏度上升很快,限制了气泡的膨胀,使孔洞尺寸也减
几率增大,加快了体系的聚合速率,从而聚合反应放 小。上述的原因导致了材料性能随引发剂浓度改变而
热增加,并进一步提高了聚合波温度。 呈非单调性变化,在引发剂 / 单体比值为 0.25 g 时,
(2)吸水率的特征 获得了最大孔体积和最佳溶胀能力,此时孔结构的连
从表 5 可以看出,当引发剂含量小于 0.25 g 时, 通性也最好。
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吸水率提高 ;当引发剂含量超过 2.1.4 交联剂 MBA 量的影响
0.25 g 时,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,吸水率呈下降的趋 多孔水凝胶是一种亲水性聚合物,它的吸水能力
势。这是因为引发剂的用量直接影响凝胶的相对分子 依赖于交联三维网络结构、分子链上的亲水性基团、
质量和交联度。从上面的分析得知,引发剂的用量显 荷电离子等因素。由于前端聚合产物聚丙烯酰胺是一
著影响聚合反应速率,引发剂用量过小,聚合反应速 种线性水溶性聚合物,因此需要在丙烯酰胺单体的聚
·36· 第 44 卷 第 12 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