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20 - 《橡塑技术与装备》2023年2期
P. 120

橡塑技术与装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HINA RUBBER/PLASTICS  TECHNOLOGY  AND EQUIPMENT

             并获取工艺参数的优化组合 ;华南理工大学的张昉昀
             [2]  等人利用 Taguchi 设计方法,利用较少的实验,就
             得到注塑工艺对翘曲变形的影响,华南理工大学广州
             学院的国的牛吉梅        [3]  等人也是通过 Moldflow 软件并
             结合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其注塑成型过程进行分析模拟,
             最终获得了最佳浇口位置和翘曲变形量分布的准确信
             息,优化了注射工艺参数,并分析了翘曲变形量与熔
             体温度和保压压力之间的耦合关系。以上等作者都是
             将模流和实验设计方法相结合,达到快速优化产品变
             形的目的,所用的方法都是 Taguchi 方法,此方法可
             以识别单个因素的影响,但是对于因素之间的交互作
             用的分析有欠缺,本文作用采用全因子实验设计方法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2 壁厚显示
             实现优化变形的目的。
              2.2 模流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3 浇口位置和数量选择
                   尾门上饰板如图 1,图 2 所示,零件壁厚 2.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是 PP+LGF40 长玻璃纤维材料,如果设置侧
             mm,230  mm×1  200  mm×170  mm,由于尾门为特殊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浇口,模具型腔涂胶面会产生冲痕,如图 3 所示 ;所
             的功能件,有性能的要求,故选择了 PP+LGF40 材料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在产品非涂胶面区域设定直浇口,浇口的位置根据
             以增加产品的强度,牌号为 STAMAX  40YM240,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ldflow 提供的浇口位置分析工具,如图 4 所示,此
             产商为沙比克,由于此零件的黏胶面和空间布置的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析工具基于最小的注射压力,零件放置在厚壁区域,
             要求,产品结构增强的手段有限,只能通过工艺的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填充的单向性等一系列因素选取最佳浇口位置,结果
             方法,使翘曲变形减少。此产品根据客户提供采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图 5 所示,根据图中结果,最佳的浇口位置放置在
             的 A 面数据,然后利用 UG 软件对塑件进行三维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心位置。
             体建模,将数模转换为 stp 格式后导入 CAD  doctor
             进行数模修补和完善,转换成为 udm 格式,然后导
             入到 moldflow2019 中去,采用双层面网格,利用
             Moldflow 网格诊断工具完善网格模型以提高分析的准

             确性,网格数量为 64 565 个,最大纵横比为 19.3,平
             均纵横比为 2.01,最小纵横比为 1.16,匹配百分比为
             90.4%,相互百分比为 90.2%,符合大于 90% 的要求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3 冲痕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4 浇口位置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4 全因子实验设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1 网格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因子实验设计的定义是所有因子的所有水平组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·66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49 卷  第 期
   115   116   117   118   119   120   121   122   123   124   1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