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3 - 2018-18
P. 23
专家讲座 洪慎章·注塑工艺及模具设计
印(IMF)及滚筒式模内转印(IMR)两种。IMF 法 在模内与基材一同成型。IMR 法是先以滚筒印刷的方
是先将油墨印刷在一层厚度约 0.18 mm 的薄膜 [ 材料为 式将薄膜印制成卷再以滚筒方式运送。IMF 与 IMR 的
聚碳酸酯(PC)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] 上,经过 优缺点列于表 54。
成型之后,置于注塑机台上,依靠模具定位机构定位,
表 54 IMF 与 IMR 的比较
项目 IMF IMR
印刷为网印,变更印刷图案速度快 ;国内已有成熟 色彩变化丰富,油墨不易剥离 ;连续式送料,可自动化,能大幅度
优点
的厂商,供货及机动性不成问题 提高生产率,单位成本低,约为 IMF 的 1/2
模具费用昂贵,约为 IMF 的 2~3 倍 ;印刷图案变化时间长,油
由于制造过程无连续性,生产率无法明显提升,单
缺点 墨的耐磨性差 ;目前薄膜的印刷技术只有日本和德国等少数国家
个制造成本高
掌握,机动性差
6.5.3 模内装饰结构设计 式且具有良好通风的三级干燥机中烘干。三级的最后
(l) 制品 在成型厚壁部件时,必须注意膜的厚度, 一级干燥,建议在 90℃恒温烘干 3~5 h。因此,溶剂
确保模具是为 IMD 而设计的,否则部件有可能损失达 型油墨的生产周期长,且一旦油墨的干燥程度掌握不
30% 的厚度。 好,就会给最后的注塑成品率带来非常大的影响。因
(2) 模具 几个模具上的问题需要解决,如果使用 为溶剂型油墨印后干燥不彻底,在油墨中残留溶剂,
多浇口模具,会在膜的平滑表面上出现焊缝,还会有 此溶剂在注射模内受热的条件下无法跑掉,就会向油
排气问题,要在部件边缘进行排气。IMD 需要对充模 墨内外散发,在溶剂蒸气压力大的情况下,油墨就会
过程和流动模式进行极为仔细的控制,注射压力变化 向四周扩散而造成 “ 飞油 ” 现象,使图文周边模糊,
要小,必须留意浇口位置或者降低流道长度。对于一 严重者印刷的图文全部扩散,飞溅形成向四周散射性
些应用来说,使用多阀浇口可能是一种解决方案。 的 “ 花纹 ”。
(3)机械手 传统横动机械手已经被用于 IMD。 6.5.4.2 光固化油墨在 IMD 技术的应用特点
有专业人士指出,相比气动或液动伺服混合型机械手, (1) 可实行自动化印刷,生产效率高。
全伺服机械手可能是一种更佳的选择,因为伺服定位 (2) UV 油墨光固化只需几秒或十几秒,固化速
更为精确,可重复性更高,可更容易地调节动作。 度非常快。
IMD 膜需要细致小心地操作,一些厂家在机械手 (3)可网印更精细的线条,分辨率高,且墨层较薄,
的臂端工具中利用聚甲醛或氟聚合物材料的抓爪,而 印刷面积大。
不会损伤表面。吸杯是另一种流行的办法,缓慢旋转 (4)注塑前,UV 墨印迹若不覆膜,也不会产生
吸杯,拾起嵌膜,而不会损伤膜,可以使用调整器来 印迹油墨 “ 飞油 ” 现象。
操控真空。 (5) 整个操作系统容易控制,UV 油墨因溶剂量
(4)嵌膜 在模内放置和保持住薄膜也是 IMD 中 较少,故不需长时间蒸发或烘干溶剂过程,因而注塑
的关键因素,因此让预成型嵌膜带上静电有助于预成 时油墨受热就不会产生 “ 飞油 ” 现象。
型品在模内的精确定位。 IMD 技术的出现,将会大大推进仪器仪表、计算
对嵌膜尺寸进行正确计算是一个重要而又易被忽 机、键盘、面板、汽车表盘的网印技术的发展。在不
视的因素,要确保膜的尺寸略微小于最终部件的尺寸。 久的将来,多种家用电器、 汽车等超大型产品的外壳
当膜被背部成型时,它将会因引入的基层产生热膨胀 也将会使用 IMD 技术完成,使生产完全实行自动化,
而伸长。如果在背部成型之前膜的尺寸与完成品尺寸 提高效率。因此,IMD 技术是集合特殊 PC 片材、注
一样,膜就将在模内溢料。必须计算出首先当膜受热 塑树脂、耐温油墨、彩色丝网印刷、冲压成型注塑模
至模温时会如何膨胀,然后当注入基层时会如何膨 具的设计、 制造及注塑工艺的综合技术,因此技术含
胀。 量较高,涉及技术范围广,因此需要有合理的结构设
6.5.4 IMD 油墨 计, 再配 上先 进 的器 材和 合 理的 工艺,IMD(IMS)
6.5.4.1 溶剂型油墨 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。
采用溶剂型油墨网印 IMD 的 PC 片后,需在隧道
年
2018 第 44 卷 ·7·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