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17 - 《橡塑技术与装备》2023年1期
P. 117

测试与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赵昆嵛 等·增塑剂合成及应用研究现状及分析


                力减弱,以 PVC 为例, PVC 分子链段间有较强作用力,                    括生产工艺优化以及催化剂的选择等方面。
                因此纯 PVC 具有强硬度、低塑性等缺点,非极性增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.1 电绝缘型增塑剂合成及应用现状
                剂的加入降低了 PVC 分子间的作用力,从而降低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.1.1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合成及应用现状
                PVC 制品的黏度,使其加工性能得到改善。非极性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属于传统增塑剂,占据增
                塑剂主要依靠增大聚合物分子间距离来实现增塑,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塑剂市场的 80% 以上       [12] ,作为主增塑剂被用于增塑
                此,在一定范围内,非极性增塑剂添加量越大,其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VC,且因其发展较早、研究时间长,该类增塑剂的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6]
                塑效果越优越,该效应被称为 “ 体积效应 ” 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产工艺最为成熟,并且应用最为广泛。
                    当增塑剂分子中既含有极性部分又含有非极性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该类增塑剂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:邻苯
                分时,聚合物的极性结构会在增塑剂的非极性结构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甲酸二辛酯 (DOP)、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 (DIDP)、
                隔离下与增塑剂的极型结构发生耦合,从而极大减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(DIOP)、邻苯二甲酸二丁酯
                原聚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力,使其可塑性增加,该效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DBP), 其 中,DOP 应用最为广泛,DOP 用作通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7]
                被称为 “ 耦合效应 ” 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性增塑剂时,除了用于聚氯乙烯的增塑还可用于树
                2.2 三种理论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脂、橡胶等高聚物的加工生产             [13] 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
                    当小分子量的单体型增塑剂与聚合物混合,可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DOP) 是由邻苯二甲酸酐(苯酐)与 2- 乙基己醇 ( 异
                善聚合物的加工性能,使其热流动性增加,且有效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辛醇 ) 经酯化反应制得,苯酐与异辛醇摩尔比为 1 : 3,
                善产品柔韧性。其中一部分增塑剂与聚合物分子产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异辛醇过量是为了将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水以共沸物
                作用力,可充当溶剂 ;没产生作用力的一部分则游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形式带出反应体系,在催化剂选择方面,姚志臣等
                在大分子链段间充当润滑剂。该理论被称为 “ 润滑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经实验得出氧化铝与辛酸亚锡以 1 : 1 比例复配作
                论 ” [8~9] 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催化剂,在 230  ℃的反应温度下,反应 2.5  h,产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软质 PVC 制品中,增塑剂是添加量最大的塑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品质量与实验效率最优,最终产品终点酸值为 0.494
                助剂,一方面大量增塑剂的加入会减少 PVC 在熔融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gKOH/g,转化率可达 99.59%       [14] 。
                固过程中产生的蜂窝状结构,该结构中分子连接紧密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P 有着显著优点 :耐热、耐寒、绝缘性良好、
                不易相对运动,因此加入增塑剂会改善 PVC 制品硬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增塑效率高、与 PVC 相容性优异等,因其分子量小,
                的性能缺点 ;另一方面 PVC 熔融凝固时也会产生分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极易插入 PVC 分子间且增塑效率高,曾被广泛应用于
                极易运动的区域,增塑剂插入到该区域中加剧了分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食品包装、医疗器械等领域,随着研究逐渐深入以及
                的相对运动,使其力学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。该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绿色环保意识的提高,DOP 存在潜在致癌性的缺点逐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9]
                被称为 “ 凝胶理论 ” 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暴露出来     [2] ,因此在许多国家禁止将邻苯二甲  酸酯
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增塑剂加入到 PVC 中,会降低 PVC 的玻璃化                  类增塑剂用于增塑医疗器械、食品包装、婴幼儿用品
                转变温度,使其自由体积增加,增塑剂分子更易插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产品   [2] ,中国也在食品包装方面禁止使用 DOP 增塑
                其中,同时增塑剂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自由体积,使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塑料制品。由于 DOP 对人身健康造成的隐患,其逐
                PVC 大分子链段间距离更大,聚合物制品的力学性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渐被市场淘汰,从而研究发展绿色环保、无毒无害且
                更好。该理论称为 “ 自由体积理论 ”           [11] 。              增塑效率优异的增塑剂成为一大热点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.1.2 对苯二甲酸 2- 乙基己酯合成及应用
                3 增塑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现状
                    增塑剂按作用机理可分为内增塑剂、外增塑剂 ;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苯二甲酸 2- 乙基己酯 (DOTP) 与 DOP 相 比,
                按其分子量大小可分为单体型增塑剂、聚合型增塑剂;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体积电阻率方面优于 DOP 数十倍以上,因此在在绝
                按其相容性大小可分为主增塑剂、辅增塑剂和增量剂;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缘材料增塑方面,DOTP 的应用较为广泛,DOTP 是
                按其结构可分为对苯二甲酸酯类、脂肪族二元酸酯类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对苯二甲酸与异辛醇经酯化反应得到,DOTP 生产
                环氧酯类等 ;按其性能又可分为耐热型增塑剂、耐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方法有:直接酯化法、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法 (DMT 法 )、
                型增塑剂、电绝缘型增塑剂等,综述是从增塑剂特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苯二甲酰氯法。项建存等人优化了目前应用较多的
                性能方面,结合市场现状,分别从电绝缘型增塑剂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 直接酯化法 ”,最终结果显示,优化后的直接酯化法
                耐寒型增塑剂以及耐热型增塑剂三方面进行论述,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实现无废水排放且缩短了反应时长               [15] 。


                2023     第   49 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·63·
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
   112   113   114   115   116   117   118   119   120   121   1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