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2 - 《橡塑技术与装备》2017年16期(8月塑料)
P. 52

橡塑技术与装备(塑料)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HINA RUBBER/PLASTICS  TECHNOLOGY  AND EQUIPMENT (Plastics)


           运行情况加以适当调整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将其改造为主动开启。如图 3 所示,将 V1 的结构进
           2.5 方向功能插装阀的阻尼匹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改造,在插件中增加一个活塞结构,在 Z 腔的压力
               盖板中的节流阻尼孔大小对性能有较大的影响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油作用下插件可主动开启。
           方向功能插装阀,开启时液压力远大于弹簧力,当控
           制腔排油过快时,阀开启太快,易造成液压冲击。这
           时可减小节流阻尼孔直径,使开启时间延长,降低液
           压冲击。如果关闭过快,造成液压冲击,也可减小节

           流阻尼孔直径,使关闭时间延长。但节流阻尼孔直径
           过小时,可能造成阀的瞬时错误开启,给系统带来影
           响。比如,A 型 插件 A 到 B 流动,当系统瞬时升压时,
           因为 A 的面积大,接近 C 腔,阻尼孔作用下,控制腔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 3 改造后的 V1 结构示意图
           的升压滞后于系统,造成阀芯错误开启。调整节流阻
           尼孔大小,是插装阀调整的重要内容,每台机器不尽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动作原理 :如图 4 所示,在原有 A、B、C 三腔基
           相同,必须仔细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础上增加 Z 腔,当 Z 腔不通高压油时,阀芯的开关同
           2.6 压力功能插装阀的阻尼匹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正常插装阀,当 Z 腔通压力油时,将根据 A、B、C、
               压力功能插装阀的工作原理,是通过液压桥路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Z 四腔的综合作用力决定阀芯的开和关。在当前这个
           压力负反馈等机制,实现压力的有效控制。溢流阀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应用中,C、Z 两腔同时通高压油时,阀芯关闭 ; C 腔
           的流向为从 A 到 B, C 腔的控制油可旁路从 A 腔通过阻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通高压油,Z 腔通油箱时,阀芯关闭 ; C 腔通油箱,Z
           尼孔引入,也可从阀芯中间阻尼孔引入。C 腔的控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腔通高压油时,阀芯开启。经这样改造后,当需要做
           油泄出阻尼孔,大小也很重要,它与引入阻尼孔共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预塑动 作时,2DT、4DT、6DT 得 电,V1 的 C 腔通
           组成液压桥路,和阀的开关时间和压力稳定性有直接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油箱,Z 腔通高压油,阀芯主动开启,螺杆在熔料反
           的关系。标准的阻尼孔匹配数值,可查相关手册,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用力作用下后退时,系统的回油经 V1 轻松流入注
           此基础上,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作微调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射油缸无杆腔,实现补油。
               用比例溢流阀做先导的压力功能插装阀,先导阀
           的流量一般较小,以 HNC 为例,6 通径规格的比例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结论
           流阀,最大流量只有 2  L/min,液压桥路阻尼匹配较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插装阀液压系统的设计中,要根据系统的工作
           难。经实际试用,溢流阀主阀用阀芯带阻尼孔的插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要求,正确合理地选用各类插装阀,确定阀的各项参
           时,主阀卸荷往往不充分,或有压力波动。因此对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,例如 :插装阀的通径、功能、流动方向、面积比、
           通径较大的插装阀,可选用阀芯不带阻尼孔的调压插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盖板阻尼、控制方式、控制压力和弹簧力等。在机器
           件,控制油从 A 腔旁路引入,并加可调节阻尼,调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调试中,因为液压系统的加工、安装等因素,并不一
           插件控制腔压力与比例溢流阀 P 口压力基本相同 , 使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定能满足设计要求,所以要对系统的综合性能,比如
           主阀卸荷充分 , 调压平稳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动作准确性、阀的开关速度、液压冲击等作进一步的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调整。调试后仍有较大缺陷的,要考虑对相关元件或
           3 系统的缺陷和改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油路作改造设计。总之,插装阀液压系统的设计比较
               插装阀系统经实际运行,发现有一个较大的缺陷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复杂,往往要在反复选择、反复调试后,才能获得一
           在作预塑动作时,V1 的开启不理想。当预塑马达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个比较满意的结果。
           转进行储料时,螺杆在熔料反作用力下后退,系统的
           回油应该及时经 V1 流入注射油缸无杆腔,实现补油,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:
           使螺杆能顺利后退。但经 V1 流入油缸的油是通油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1]   黄人豪 . 二通插装阀控制技术 [M]. 上海实用科技研究中心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84.
           的极低压力的油,它必须在注射油缸无杆腔活塞后退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2]   雷天觉 . 新编液压工程手册 [M].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,1998.
           产生负压并克服插装阀弹簧力的情况下,才能勉强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[3]   王庆国,苏东海 . 二通插装阀控制技术 [M]. 机械工业出版社,
           过 V1 进入油缸。这种被动的开启十分不可靠,必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1.

           ·30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43 卷  第 16 期
   47   48   49   50   51   52   53   54   55   56   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