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4 - 《橡塑技术与装备》2022年9期
P. 54
橡塑技术与装备 CHINA RUBBER/PLASTICS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
高温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。实际使用中,这部分热水 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,围绕如何减排和余热
往往因多余溢流排掉,其主要原因是蒸汽在与高温循 蒸汽的再利用提出了多种方案 :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
环水进行热交换的同时,释放潜热而凝结为液态进入 三种 :一是拆除各机台独立布置的疏水阀,在每一排
热水系统形成补充水。这种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热 硫化机支管的末端集中并联布置多路疏水阀,增加疏
能,同时由于闪蒸外派,也造成热水的浪费。现代技 水阀的数量并加大疏水阀口径。以此解决各机台疏水
术的发展,使这部分低品位热能得到了利用。改进建 阀由于口径小,易堵塞 ;独立安装的疏水阀一旦出现
议 :冬季可将这些热水通过热水泵压送到工厂的采暖 故障就不得不打开旁通维持生产的问题。二是近年来
系统直接进行采暖或作为热水采暖系统的补充水 ;夏 开发使用的新型硫化机集成式热工阀组。集成式热工
季可输送给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使用。 阀组改变传统单一管道单一阀门设计思路 , 所有阀门
2.2.2.4 抽真空系统优化 并列安装在模块上 , 利用模块内部流道构造来替代复
降低进入真空泵前的气体温度。热水硫化的最后 杂的单根管路结构 , 节省管路分布空间 ; 同时消除管道
一道程序是在 0 bar 程序完成以后将胶囊内部的热水 因冲击 , 电焊腐蚀等造成泄漏,减少了蒸汽损耗。整
抽出并形成负压,使胶囊变形收缩。很多工厂,因设 套阀组全部采用不锈钢材质,所有管路分布体现出较
计安装问题等,在实际使用中,当 0 bar 过程结束转 高的集成度。疏水阀排出的汽水混合物接入凝水回收
入抽真空程序时,胶囊内部的热水压力仍有 0.2~0.3 装置。汽水分离后,凝结水通过热水循环泵送回锅炉
MPa, 这部分热水在转入真空系统后大部分迅速变成闪 给水系统再利用。其部分闪蒸汽可使用锅炉用软化水
蒸汽,而另一部分进入真空回收罐后,再次扩容形成 在间接换热设备进行热交换,吸收其潜热而利用,另
闪蒸,体积膨胀,从而严重影响真空泵的效率和抽真 一部分可用于冬季工厂非生产岗位采暖或夏季用于低
空效果。为改善抽真空效果,最好的办法是降低闪蒸 压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。三是由桂林橡胶
汽的体积。某公司根据伯努利气体状态定律,在真空 院等单位开发的无动力闭式集中疏水系统或称为高效
泵与真空罐之间加装了一台换热器,利用常温水将进 蒸汽供热系统,其节能率更高、是一套不使用疏水阀
入真空泵前的闪蒸汽温度从 90 ℃降低到 40 ℃左右。 的供热系统技术(该院有相关资料,在此不详细介绍)。
这就相当于真空泵效率提升了一倍。 其蒸汽潜热利用率(除表面散热外)接近百分之百 ;
全自动涡喷倍增式真空设备。该设备是依据文丘 凝结水回收率(除接口、破口等泄漏外)为百分之百,
里管喷射抽真空原理,利用工厂内的设备冷却水回水 且自动返回热源勿需外施动力 ;凝结水显热回收率近
压力喷射抽取真空。该设备可安装在有循环冷却水使 百分之百(可调)。另外该装置没有动力机械、易损件
用的车间或泵房,如压出压延车间、空压站或水泵房 和对大气的动密封组件,因此,可靠性很高,免维修
的冷却塔旁空地,循环冷却水经过本设备后进入回水 周期很长。
箱(池),利用冷却水压力 0.03 MPa,流量 350 m³/h 也有企业对系统局部进行一些改动,取得一定的
左右完成做功。真空罐和汽水分离器安装在动力站内 效果,但其基本原理与上述类似,因此不一一列举。
空置位置,与原有水环真空泵系统真空接口并联,停 综合对以上几种方案进行比较,第一种方案结构
产时可使用旁路阀。不停产时可全自动使用涡喷倍增 简单,投资额小,维护难度低,适用于中小企业因地
式真空设备系统。可通过 PLC 远程操作阀门实现与原 制宜进行改造。第二、三种方案技术含量高,节能效
有水环真空泵系统的切换。 果更好,投资额较大,运行稳定,但维修费用高,维
2.2.2.5 硫化蒸汽凝结水回收系统 修难度大,因此适用于大型轮胎企业。
目前轮胎企业硫化用蒸汽凝结水普遍采用疏水阀 2.2.3 空压机进风系统改造
或切断阀定时排凝的方式,这种方式普遍存在以下问 空压机的工作效率除了与设备自身的结构、质量
题 :阀门动作频繁(一年动作次数约 200 万次),容 以及运行维护水平有关外,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
易造成密封面磨损、动作不正常 ;疏水阀过滤网堵塞, 是进气温度。通常情况下,空压机的进风口未做任何
操作工为保证硫化温度而打开旁通管路等失效情况, 处理,靠自然吸入周围环境温度下的大气,经压缩、
造成大量新蒸汽泄漏浪费。近年来,有关单位和技术 冷却、干燥、除油除水后送至工厂各工序使用。空压
9
·4· 第 48 卷 第 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