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2 - 《橡塑技术与装备》2022年1期
P. 52
橡塑技术与装备 CHINA RUBBER/PLASTICS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
伴随着橡胶工业的发展需求,国家先后通过专业调整、 心,增加科技创新投入,主要设备产品向高质量、节
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大,建成沈阳橡胶机械厂、大连橡 能环保、高精度、自动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,先后推
胶机械厂、上海橡胶机械厂等骨干橡胶装备制造企业。 出了配备智能控制系统的 F370、F650 大容量密炼机,
这些骨干企业在前苏联技术基础上,自力更生,生产 自动化子午胎成型机,过热水微循环高温硫化和充氮
出密炼机、压延机、挤出机、成型机、硫化罐以及检 硫化装置,推出了自动化仓储,车间物料自动输送,
测试验设备,成龙配套,全面服务于轮胎、胶管、胶 生产设备自动控制等新型工艺和装备。天津赛象和三
带等橡胶主导产品的生产和发展。20 世纪 70 年代前 角集团联合研制的子午线工程巨胎生产技术和设备达
后,国家在大三线投资建设了桂林和益阳两大橡机厂, 到了国际先进水平,使中国子午线工程胎品牌享誉国
并开启了为斜交胎 “ 以机(硫化机)代罐(硫化罐) ”、 “ 骨 际市场 ;福建建阳龙翔研制的农业子午胎设备,也为
架材料化纤化 ” 等多项技术改造,研发硫化机等新的 农用胎实现子午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;高强力输送带
装备。同时,国家调整行业管理,将分散在不同部门 设备、汽车 V 带 / 多契带设备、密封制品设备、活络
的十几家大中型橡机厂,统一归口化工系统,从而逐 模等硫化模具,开始全面更新。这一时期,新的橡机
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橡胶机械行业,企业间不同产品 制造全面启动,综合发展。
明确分工,形成了产业拳头和整体优势。 没有不好的行业,只有不好的企业。客观判断环
国家实行改革开放,为橡胶工业的发展开辟了新 境条件,找准发展方向,合理确定目标定位,制定有
的天地。继老产品成功改造,20 世纪 80 年代,橡胶 效的行动方案。坚持自主研发,橡机行业走上创新发
行业明确提出以子午线轮胎、高强力和耐燃输送带、 展之路,并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装备,反哺、促进橡
中高档胶鞋及汽车、建筑、工程、电子、家电等橡胶 胶工业主导产品新一轮的升级换代,以 “ 自动化 + 信
配件改造为重点,全面推进橡胶产品升级、技术进步 息化 + 大工匠精神 ”,向智能化制造方向进军。
和生产发展的宏伟目标。所需技术、装备和原材料, 橡机工业在创新发展中,培育、树立了自主的品
在成套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消化、吸收和国产化。 牌产品。“ 十三五 ” 期间(2016~2020 年),经行业评
子午线轮胎主要设备的引进、消化吸收、国产 价,市场确认,涌现出创新产品 46 项,优质产品 41
化,作为国家重点工程率先展开。桂林橡机、益阳橡 项,民族品牌 8 项,优秀品牌 13 项,软控的 L51 型
机、大连橡机、三明化机等老国企,天津赛象、青岛 液压硫化机,赛象的全钢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成型机等
软控、山东豪迈等新型民企,北京 625 所等军工企业, 都成为市场的主导产品。品牌建设有力的提升了中国
与轮胎厂、研究院 “ 厂院结合 ”,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。 橡胶机械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信誉度,在世界橡
国产化的炼胶、成型、硫化、模具等关键设备,新产 机前十名中,中国企业已占到 3 席,软控以及桂林橡机、
品达 34 种之多,并形成成套生产、供应能力,性价比 益阳橡机、天津赛象,大连橡塑等在国际橡机行业中
远优于国外同类进口产品,使得年产 30 万条全钢子午 已成为举足轻重的生力军。
胎生产线建设成本下降一半左右,半钢胎也下降 30% 消化吸收、国产化、自主创新、品牌培育,橡机
以上。 行业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了自强不息以创新求发展的路
子午胎成套引进技术、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, 子。
振兴了橡机行业,奠定了橡机行业创新发展的基础,
也使子午胎等新产品大发展成为可能。 2 夯实基础,橡机工业创新发展任重道
新的千年,中国橡胶工业以新产品为主,实现了 远、前程光明
跨越式发展。2005 年前后,轮胎、自行车胎、胶管、 每个产业的发展都有其机遇期和时效性。1965 年
输送带等主导产品产量全面跃居世界第一位。中国开 前后,橡胶工业凭借大三线建设,开展内地建设,一
始由橡胶工业大国向橡胶工业强国迈进。 举实现了橡胶生产基地由北向南、由东向西的扩展,
市场的更高需求,引发了橡机行业新产品的自主 建成布局合理、门类齐全、产业配套的完整工业体系,
研发和创新。青岛软控、天津赛象、山东豪迈等企业, 被誉为橡胶工业的 “ 黄金发展时期 ”。
实行科技先导,科研生产一体化 ;大连、桂林、益阳 改革开放后,靠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、消
等大型橡机公司,着手成立企业自主的国家级技术中 化吸收和国产化,实现了整体技术进步、产品升级换
1
·2· 第 48 卷 第 期